close

  ■本報記者 顧泳 孔同
  昨天,由上海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、解放日報社和上海廣播電視臺共同主辦的第20屆解放健康講壇舉行。講壇邀請復旦大學醫學院全科醫學系主任、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全科醫學科教授、主任醫師祝 珠,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特需醫療中心主任醫師龔艷春,為市民講解如何“看懂你的醫學報告”。
  讀體檢報告要看實際情況
  隨著市民對健康日漸重視,體檢也成為大家茶餘飯後的熱議話題。祝?珠教授開門見山,時下許多人對體檢仍存有各種誤區——有人覺得體檢是老年人專利、小毛病沒必要反覆檢查,有人認為一次體檢三五年無憂,更有人看到指標高高低低,就萬分焦慮、茶飯不思。
  專家解釋,科學客觀對待體檢報告,先要熟悉體檢的內容。一般來說,體檢包括體格檢查、實驗室檢查和輔助檢查。拿到化驗、檢查報告單,首先要核對姓名,其次參考正常範圍。指標超出正常範圍,是否意味患了病?祝教授說,這種理解並不正確,並非所有陽性、升高皆表示存在問題,也並非所有陰性、降低即表示沒問題(如前白蛋白降低,提示可能肝部損傷、營養不良等)。所有化驗報告均需依賴實際情況才能做出正確判斷。
  檢查什麼怎麼檢查都有講究
  不重視,或過於焦慮,針對體檢人群兩種極端的心態,醫學專家有時也啼笑皆非。祝?珠舉例,許多中老年人體檢項目中有腫瘤指標,但指標高了並不代表生了腫瘤。門診里,有的人發現甲胎蛋白(AFP)指標升高,茶不思飯不想,幾天就瘦了一大圈。殊不知,甲胎蛋白指標在孕婦中也會升高。專家強調,指標報告對號入座並不科學,有時自己嚇唬自己適得其反。
  專家尤其提醒,各家醫院採用的儀器、試劑盒並不相同,因此,檢驗結果以及參考值也有所不同。例如,我國的血糖檢驗採用毫摩爾/升,美國卻是毫克/分升,有的海外華僑拿著化驗報告看,可能就會摸不著頭腦。另外,同一指標在不同時間段的檢測結果也各不相同,最典型的如激素水平、血糖等,掐準時間方可達到測量檢驗的最佳效果。與此同時,不能排除檢驗結果存在的實驗室誤差。
  體檢的目的還是提前預防
  拿到報告,哪些指標尤其重要?龔艷春作為心血管領域醫生,給出她的個人意見,“首先要看血紅蛋白,這個指標反映近期營養狀況,以及一些可能存在的血液性疾病;其次看白細胞,這個指標反映近期是否有急性感染;此外,血小板指標也很重要,它的數值變化直接指導心血管疾病中的用藥。”
  專家說,現在有一種觀念,父母長輩患病,有遺傳史者總也逃不掉,這種消極應對的態度不值得提倡。以心腦血管的罪魁禍首高血壓為例,1959年我國成人高血壓患病率僅為5%,至2012年患病總人群已達2.7億人。而且高血壓存在明顯的遺傳特征。但有趣的是,臨床僅有20%至30%的病例與先天性遺傳有關,70%至80%的患者起病主因還是高鈉低鉀飲食。專家表示,體檢的目的在於提前預防,讓患者有的放矢加以干預,實現體檢的終極目標。  (原標題:體檢指標有高低 患病倒未必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a20fabrz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